巴黎奥运会上,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体育器材闪耀在赛场中,展现了中国制造的强大实力。
02中国企业在羽毛球比赛中提供了运动护臂,帮助运动员减少肌肉震动和摆动,降低运动损伤风险。
03此外,智能体育装备如智能跑鞋、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等,通过与AI技术联动,提高了运动员的表现。
04尽管奥运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不显著,企业需要在版权、市场需求、设计可行性和成本效益等多方面考虑,以确保文化融合的成功和可持续性。
05中国体育产业链在国际分工中的角色逐渐变化,从最初的制造者发展到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市场主导者。
图片说明:巴黎奥运会上,乒乓球比赛用球的型号是双鱼par40+,这款球采用高品质ABS材料,圆度更精准,旋转表现更优异,采用专业赛事标准内缝球设计,能更好形成重心,击打更准。图/新华社
*本文系作者参加九派新闻“九派圆桌”直播《巴黎奥运会的中国生意》议题讨论上的发言整理而成,发布前经作者审阅、修改。
7月31日,巴黎奥运会开幕以来,进入第6天。互联网上关于中国企业提供的体育产品讨论热度居高不下。九派圆桌直播发起“巴黎奥运会的中国生意”讨论,武汉体育学院体育产业研究博士王璇在直播间分享了他对奥运赛场上中国制造的观感,分享了他对中国体育产业链、产品如何惠及普通人的思考。
这次巴黎奥运会中,中国企业制造不仅体现在篮球、足球等球类内胆的内置芯片制造上,也体现在羽毛球比赛中,中国运动员胳膊上佩戴的运动护臂;一些国家的代表团领奖时服装上的印花出自绍兴企业的印花技术;柔道和摔跤中的运动垫,也是中国企业提供等,这些都展现了中国制造的强大实力。
关于“子弹时间”这一技术,在奥运会赛场开幕式的时候,网上已经开始发布相关的信息并吸引到社星空体育官方入口会的广泛关注。这个技术应用到赛事上,能够凸显出重点镜头和氛围镜头、提高观众观赛体验的同时,更仔细地观看运动员的动作、球的轨迹,判断它是否出界,协助裁判更加快速、精准地做出判罚。
“子弹时间”技术并非首次亮相巴黎奥运会,之前的里星空体育官方入口约、东京奥运会中,一些田径、足球及篮球等项目,已经开始应用自由视角的转播技术。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中国企业进行了技术升级,负责“自由视角”的摄像机全部为4K分辨率,从自由视角组成了圆环形的阵列,直播技术得到了全面升级。
中国制造的一些设备确实为提升运动员的表现发挥了保障性作用。比如,中国羽毛球运动员胳膊上的运动护臂,其主要功能是提供压力和支撑,相当于给肌肉带了一个“紧身衣”。通过紧贴肌肉的设计,能够帮助运动员的手臂肌肉在剧烈运动中保持稳定,减少肌肉震动和摆动,从而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同时,该设备还可以计算心率,帮助教练团队总结、分析,做后续调整。
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作用就是在智能体育装备方面,例如智能跑鞋、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等,通过与AI技术进行联动,在优化跑步姿势、分析运动员的姿势与表现、分析动作、监测身体强度、状态以及运动负荷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教练员基于上述方面的分析,也可以避免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和比赛中可能造成的损伤,帮助运动员快速恢复。此外,运动轨迹也可以作为电子裁判判罚的辅助,极大地提高了比赛的公正性和观赏性。
在场地设施方面,我们的举重器材、体操设备、电子器械,不管从安全性或者是耐用性来说,都已获得了国际体操联合会、国际举重联合会等国际体育组织的认可。比如,河北的一家杠铃制造企业,其制造的举重比赛所用杠铃的杠铃杆、杠铃片和卡箍都有着超过国际举重联合会的标准,已经是连续四届奥运会的独家赞助商。
巴黎奥运会,7月29日,中国选手米久江在山地自行车越野比赛中。图/新华社
值得一提的是,山东一家企业提供给中国国家自行车队出征巴黎奥运会的“战车”是采用T1100碳纤维材料打造,车架仅有1150克的“梦幻”重量,整车仅重9.6千克,在全球同级产品中做到了最轻,成为首个打破国外器材垄断登上奥运会自行车竞赛舞台的中国品牌。
国际赛场上的中国元素通常通过比赛装备、场馆设计以及开闭幕式等展现,这些元素设计独特,且往往富含深厚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性,旨在展示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文化传统。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奥运元素在产品中的体现却不是较为显著。从企业角度上,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商业化与实用性的考量。生活中的产品更注重实用性和广泛的市场接受度,企业如果设计过于特殊的奥运元素,可能存在不适合大众审美或使用习惯的风险,因此在商业化生产中往往会被简化或调整。
版权和授权问题。奥运标志和相关元素受到严格的版权保护,企业如果想在产品中使用这些元素,就需要通过正式的授权程序,这可能涉及高额的费用和复杂漫长的审批流程。
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体育赛事特别是奥运会等大型赛事,通常每四年举办一次,而消费产品尤其是时尚和科技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远快于此。因此,即使引入了奥运元素,也可能很快被新的设计所替代。
尽管将奥运元素应用于民间产品在市场和文化传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企业在推广这类产品时需要仔细考虑版权、市场需求、设计可行性和成本效益等多方面因素,以确保这种文化融合的成功和可持续性。
中国体育产业链在国际分工中的角色经历了一次根本性的转变,即从最初依赖低成本劳动力,主要承担简单生产与加工任务的制造者,到发展成为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市场主导者转变。这不仅仅是产品研发与设计的改变,还包括了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全球范围的市场营销网络。这种角色的转变既彰显了中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和逐步提升的技术能力,也体现了其在全球体育产业中日益增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从体育制造业的角度来看,可以按时间维度简单地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是初始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中国体育产业主要以基础制造为主。这一时期,国内企业依靠廉价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成为国际体育品牌的代工厂。生产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运动鞋、运动服、足球等简单的体育器材。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但产量巨大,满足了全球市场的需求。这一阶段,中国企业多以原始设备制造商的形式存在,品牌认知度较低。
第二是产业升级阶段。2000年中期至2010年,中国体育产业开始走向产业升级的道路。国内品牌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同时,企业开始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逐步向设计制造商和自有品牌发展。这一阶段,国内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消费者对高质量体育用品的需求推动了产业升级。中国企业开始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品牌推广和扩展,参与国际赛事赞助和营销活动。
第三是全面提升阶段。2010年中期发展至今,企业不仅在制造能力上取得了显著提升,还在产品设计、技术创新和全球营销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品牌开始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开发出一系列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如智能穿戴设备和环保材料。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赛事和合作,提升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产品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中国体育产业链的全球化和创新驱动特征越发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