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拿到三枚奥运金牌的跳水天才,读个大学怎么就激起了一片声浪呢?其实,背后可不仅仅是简单的升学问题,还涉及到对运动员未来发展的期待和社会对她的关注。
巴黎奥运会上又连着摘金,现在才18岁就成了奥运史上最年轻的三枚金牌得主。
有人欢呼雀跃,夸赞“冠军就该享受这样的待遇”,也有人气得炸毛,质疑“这不是公平,金牌能当文凭吗?”
一开始,大家都以为全红婵会选择中山大学,毕竟这所学校可是广东的985高校,名气挺大的。不过去年中山大学就放出消息,从2024年开始不再招收保送的运动员了。
说到暨南大学,虽然它的排名没中山大学那么高,但也是211重点高校,实力不容小觑。现在他们依然在对高水平运动员采取优惠政策呢。
暨南大学有一个“冠军校友圈”,像苏炳添、谢思埸这些体育明星都曾在这里学习过。学校的训练设施也是特别为运动员量身定做的,真是贴心啊!
不少网友认为,奥运冠军上清华、北大才算得上合适。不过,遗憾的是,这两年这两所学校对运动员的文化成绩要求是越来越严格,得考到普通本科线%才能入学。
全红婵从小在体校长大,文化课底子薄,进去跟学霸们卷高数物理,估计训练都得耽误。
有人提到教育部的规定,保送生至少得有高中文凭,可全红婵14岁就进了国家队,从那以后就没好好上学,现在学历也只有小学。
暨南大学表示她的运动成就可以算作高中水平,但这“相当于”三个字让很多人都感到不太能接受。今天拿了奥运金牌能换文凭,难道明天电竞冠军也能这样吗?
有些细心的网友发现,教育部规定保送信息必须公示至少15天,而暨大这次只是公告了5天,这不禁让人觉得他们是不是急着想把事情搞定。
咱们也别只盯着那些规矩不放,全红婵从7岁就开始练跳水,那时其他小朋友还在教室里学习,她一天要泡在水里七八个小时,身上伤痛不断,但她为国家赢得了那么多金牌。
再说了,体育生保送又不是啥稀罕事,为啥偏偏到了全红婵身上就成了“特权”了呢?
过去吧,运动员退役后要么没知识没技能,要么只能当教练或者换个行业,现在国家想让体育和教育更加融洽,所以就推出来了“体教融合”这个政策。
全红婵选择了运动训练专业,这里要学运动解剖学、心理学这些课程,将来如果转行当教练或者进体育局,底气更足。
不过,许多被保送的运动员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大学课程跟不上,学习效果不太理想。
更深层次的问题其实还是在于教育资源的分配。普通孩子辛辛苦苦读了十几年,拼命通过了高考这道独木桥,而看到暨大专门为奥运冠军开设“绿色通道”,家长们心里肯定是有些不爽的。
运动员们的辛苦也是不容小觑的,他们的黄金时期就那么短短几年,要是没有政策来保障他们,退役后连生活都成了个大问题。
全红婵现在才18岁,不仅得为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做准备,还得抽时间上大学,压力大得很。
暨南大学给她安排了网课和集中训练,补习也得来,但文化课可不是突击就能补上的。
有人怕她会像一些运动员一样,拿个名义上的文凭,也有人担心她两头照顾不好,结果比赛成绩会掉。
大家都知道,冠军的位置可是很难保持的,今天让你风光无限,明天一旦出现错误,就可能被骂得体无完肤。
招个奥运冠军真是太划算了,不仅自带流量,校庆活动还可以来助阵,倍儿有面子!
全红婵这次保送,暨大的官网点击量一下子猛增,招生简章都被翻得透透的,这效果可比花几百万打广告强多了。
要是学校只把运动员当成一个招牌,没真心去培养,和搞“面子工程”有什么区别呢?
大家其实不是针对全红婵,而是担心保送制度走样。老百姓想要的就是个公开透明:保送标准到底是啥?文化课有没有基本要求?毕业的门槛会不会松动?
运动员在高校的保送制度实际上也有个高低之分。比如说,全红婵这样的奥运冠军,能选择211高校;全运会冠军则能去普通的一本院校,而省冠军可能只能保送到二本。
大家普遍把985、211看作知识的殿堂,但其实体育也一样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奥运冠军的价值绝对不能被忽视。
“体育特长生”和“普通学生”之间的竞争一直闹得不可开交。有些家长在社交平台上发声,抱怨道:我家孩子凌晨两点还在熬夜刷题,而全星空体育平台红婵却凌晨两点在练跳水,结果她保送211,我孩子却连本科都考不上,究竟谁更辛苦呢?
一般的孩子靠的是试卷上的分数,运动员则是用汗水换来的奖牌,两条路本来不需要比拼,但偏偏在大学录取时,把这两类人都放在了同一个星空体育平台通道里。
全红婵的家乡在广东湛江的迈合村,村子里总共就四百多人,年均收入才一万多块。
有网友说得很在理:“你看人家文化水平低,怎么不反思一下当年义务教育的时候,体校有没有认真教文化课?”
等到退役的那时候,除了运动什么也不会,这就促成了后来大学给予特批的政策。
几年前,一位羽毛球世界冠军被直接保送进了大学,没想到后来有同学爆料说,“四年见了教室三次,毕业论文还是教练写的。”
这事儿一闹腾,这教育部也不得不出来补充规矩,明确规定保送生得修够学分才能拿到毕业证。
当年在清华拼命学英语,后来去剑桥攻读博士,现在在体育投资领域也混得风生水起。
苏炳添在暨南大学带研究生,他发表的论文都能上核心期刊。这就说明了,只要下点功夫,运动员一样可以做到文武双全。
一方面想仰望英雄,另一方面又对特权心存畏惧;一方面渴望公正,另一方面又逃不过攀比的烦恼。
要是这条路能够铺平了,让更多的运动员在退役后有机会读书、转型,那今天的争论也就值了。
就像她那招出名的“水花消失术”,动静越大,入水时掌声越响,关键是看最终能不能稳稳地镇住那朵浪花。